kaiyun全站网页版登录kaiyun全站网页版登录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代,生物科学仿佛已开启了新篇章。12月20日晚,第一综合楼A114举办的学术晚茶活动,围绕“基因剪刀的奇迹:CRISPR技术引领肝癌治疗新纪元”展开,现场气氛热烈,师生们共同探索这一崭新领域。这场活动特别邀请了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姚帆教授,他与同学们分享了CRISPR技术的历史以及它将如何改变未来的科研格局。
姚教授在活动开场就提到,科研手段和模式必须伴随着科学的进步而不断进化。他以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首次揭示DNA双螺旋结构为切入点,回顾了生物技术发展的重大里程碑,特别强调了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对科学界的深远影响。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能力和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信息学迅速崛起,成为科研创新的核心动力之一。
姚教授进一步探讨了当今的多组学时代。他指出,科研的重心已不再局限于单一基因或蛋白质的研究,而是向对生物系统的立体化、层次化探索转变。在这一背景下,科研人员需要具备全面的视角,以系统性思维整合各种技术来应对复杂的科学问题。
在深入探讨CRISPR技术的演变过程中,姚教授回顾了这一技术自2013年首次应用于单基因敲除以来的迅猛发展,包括2015年的全基因组功能筛选,以及现今的单细胞测序与CRISPR的结合。他强调,科研人员应不断追求技术的迭代与创新,因为科学研究是由问题驱动的,也同样受到技术发展的驱动。
在比较CRISPR技术与RNA干扰(RNAi)时,姚教授清晰阐述了两者的原理及功能差异。RNAi主要通过降低mRNA水平来抑制基因表达,而CRISPR则通过直接靶向DNA,实现永久性基因编辑或敲除,这一机制使得CRISPR在多个应用场景下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活动的尾声,姚教授也强调了结构生物学在解析分子相互作用机制中的重要性,所有生物过程的核心均是分子层面的相互作用,结构生物学能够为这一现象提供直接而可靠的证据。
现场的学生们积极互动,提出了许多思考性的问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的硕士生夏思微在活动后表示,作为学生,要始终保持对新知识的敏感和对新技术的渴望,以开放的心态迎接科学革命带来的挑战。这次活动不仅拓宽了她的学术视野,也为未来的科研之路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期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