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江安博士,2016年1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蔡时青课题组获得博士学位。2018年7月起在瑞士苏黎世大学Adriano Aguzzi教授课题组担任研究科学家,主要从事功能基因组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Neuron, EMBO J, Nat Commun, PLos Pathol, J Neurosci等学术杂志。在瑞士已获得多项科研资助,并获发明专利一项,曾作为中国博士生代表之一受邀参加第65届林道诺贝尔获得者会议。担任Nat Commun, Seminars in Immunol, STAT Protocols等杂志审稿人,Front Genet杂志客座编辑。
关于参会嘉宾:入选国家青年人才计划,上海市求索杰出青年,获科技部、基金委、上海市和复旦大学等资助。2008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技术基地班,2014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后担任助理研究员,2020年1月加入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基因编辑新技术开发与脑疾病治疗。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 Developmental Cell, Nature Communication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Science Advances等学术杂志。
关于参会嘉宾:侯文雅,博士,深圳大学医学部/神经再生医学系助理教授,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2016年于德国耶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神经元形态发生、神经再生形态恢复和功能重塑的机制研究,致力于结合超高分辨率活细胞成像和生物化学技术揭示神经元形态建立的分子机制,发现钙离子/钙调蛋白、以及精氨酸甲基化修饰通过调控微丝成核过程促进神经元形态建立,为神经再生过程中形态恢复和功能重塑提供了新的靶点。
关于参会嘉宾:华东理工大学博士,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胃癌的基础性研究。目前承担省级科研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项目3项。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一作在Seminars on Cancer Biology, Bioresources and Bioprocessing,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6篇,其中SCI论文5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1篇。
关于参会嘉宾: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神经康复,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杰青等课题,发表SCI论文30篇,获福建青年科技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关于参会嘉宾:澳门青年学者(国家博后办人才称号),深圳航天科技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广东省珠江人才,2022年度重庆市青年岗位能手;重庆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领衔重庆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工作室-“脑血管病精准诊疗工作室”,陆军第九五〇医院重症医学科首届名誉主任;发表SCI论文30余篇,H-index 20,最高IF:20.4(JAMA Neurology);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7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件,实用新型专利3件;主编学术专著1部,参编“十三五”规划教材-外科学1部,其他专著5部;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5),中华医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排8),陆军军医大学临床新技术一甲(唯一最高,排二);作为指导老师获2021第七届互联网+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2022中国青年创青春创业大赛全国铜奖,2023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金奖,2024年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
关于参会嘉宾:南京医科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江苏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首席)等资助支持。长期从事新型基因编辑系统研发及其应用研究,累计发表Nature Cell Biology, Nucleic Acids Research等SCI期刊论文二十余篇,总影响因子逾300,授权专利9项(国际专利两项)。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江苏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江苏省科协青年托举人才等科研奖励。现为Worldwide Cancer Research grant国际特邀评审专家、江苏省生理学会理事、江苏省卒中学会基础与转化医学专委会常务委员、江苏省毒理学会临床安全用药与临床毒理学会专委会委员等。
关于参会嘉宾:本硕博均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师从中国著名神经外科学家和创伤学家费舟教授、师爷为中国神经外科学先驱易声禹教授。研究主要围绕颅脑损伤分子病理机制与防护策略展开,截止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以第一作者(共一)发表SCI论文14篇,其中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1.061,获得专利7项。承担参与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73项目等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入选大学“新飞计划”人才项目,目前担任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Frontiers in Cellular Neuroscience等SCI杂志审稿人。
1、开展颅脑损伤系列基础研究,在神经元损伤分子病理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聚焦神经元损伤修复关键分子机制,研究发现Homer、Parkin、Pink1等分子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并深入研究其调控信号通路,相关研究发表于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等高水平杂志。
2、开展颅脑战创伤系列临床研究,在加重继发性脑损伤的危险因素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聚焦加重继发性脑损伤的危险因素在颅脑战创伤时效防治中的关键作用,开展回顾性及前瞻性临床研究,建立1100多例临床病人数据库,开发继发性脑损伤危险因素检测系统,研究发现,多模态监测继发性脑损伤危险因素可使伤者获益,相关研究发表于中华神经创伤外科杂志、创伤外科杂志等高水平杂志,并参与颅脑战创伤时效救治指南撰写。
3、开展颅脑战创伤系列应用研究,在颅骨再生修复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聚焦生物3D打印技术在战创伤导致的颅骨缺损中的作用,开展应用研究,成功获得基于自体骨粉负载干细胞制备的新型颅骨修复材料,相关研究发表于Biofabrication等高水平杂志。